形态描述
鉴别特征 颊鳞1枚,上唇鳞6,颞鳞1十2。
描述依据标本 云南孟连腊福1雄,景洪勐养4雌,西双版纳1雌。
形态描述 全长雄性(395+40) mm,雌性(386-512) mm+ (40-51) mm。
背面黑褐色或红褐色,许多背鳞边缘黑色,部分鳞缘白色,形成黑白网纹;腹鳞浅黄,密布黑点,两侧常有较大的近于方形的黑斑。雄性无上述黑斑,腹鳞密布褐色小点。
颈部背面有棕黑色箭形斑。
与相近种颈斑蛇的区别如下:有一略呈方形的颊鳞;眶前鳞1,眶后鳞2;颞鳞1+2;上唇鳞6, 2-2-2式,第3、第4枚入眶,第5枚最大。背鳞显著斜列,雄性体后部背鳞微弱起棱;腹鳞雄性128,雌性125-138;肛鳞完整;尾下鳞双行,雄性25对,雌性21-27对。
上颔齿数云南西双版纳一雌左侧20枚,右侧22枚。
半阴茎在其长度的一半分叉,精沟分支到半阴茎背面更远处,除精沟分叉点附近外,整个都有刺和纵褶。远端刺非常小,愈向近端刺逐渐变大。
描述依据标本 云南孟连腊福1雄,景洪勐养4雌,西双版纳1雌。
形态描述 全长雄性(395+40) mm,雌性(386-512) mm+ (40-51) mm。
背面黑褐色或红褐色,许多背鳞边缘黑色,部分鳞缘白色,形成黑白网纹;腹鳞浅黄,密布黑点,两侧常有较大的近于方形的黑斑。雄性无上述黑斑,腹鳞密布褐色小点。
颈部背面有棕黑色箭形斑。
与相近种颈斑蛇的区别如下:有一略呈方形的颊鳞;眶前鳞1,眶后鳞2;颞鳞1+2;上唇鳞6, 2-2-2式,第3、第4枚入眶,第5枚最大。背鳞显著斜列,雄性体后部背鳞微弱起棱;腹鳞雄性128,雌性125-138;肛鳞完整;尾下鳞双行,雄性25对,雌性21-27对。
上颔齿数云南西双版纳一雌左侧20枚,右侧22枚。
半阴茎在其长度的一半分叉,精沟分支到半阴茎背面更远处,除精沟分叉点附近外,整个都有刺和纵褶。远端刺非常小,愈向近端刺逐渐变大。
生物学
云南标本于5月中旬一7月中旬在海拔1000(景洪勐养)—1620 m(孟连腊福)范围内采到。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